Tuesday, July 28, 2009

泅泳于歷史長河

台灣政論節目裡﹐一位名嘴嘉賓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評論一個從政者是一個歷史人物還是惡質政客﹐要放到一個更長的歷史角度去看﹔有手握大權者﹐在位時做了一些很嚴厲甚至麻木不仁的手段﹐可是﹐如果時間夠長﹐這一些手段也許對整體的國家利益是好的。

歷史﹐是檢驗真理最好的時間長度。

比如說﹐孫中山是國父﹐他解放了舊式的封建社會﹔毛澤東是近代中國的解放者﹐以社會主義建立新中國。但在歷史的長河裡﹐誰個稱譽較高﹖

同樣一句話﹐倒轉過來說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效果呢﹖

有些只懂得短線操作﹐卻不懂得治國之大計的手擁大權者﹐就正正是頻施小恩小惠籠絡人心﹐贏取短暫的掌聲﹐長期而言是空白貧乏而又對國家沒有好處的。

有嗎﹖會有這麼愚蠢的從政者嗎﹖先岔開別去傷神思考這個問題。

前首相馬哈迪步下權力的神臺﹐肉身雖退離﹐但精神上從未離開。

繼轟倒接任者兼前首相阿都拉後﹐他老人家的炮聲還未停息。現任首相納吉的政策小開放﹐正好為他制造了機會。

納吉的政策小開放也不過是使用一點障眼法﹐把‘新經濟政策’ 扶助土著的政策稍微修改﹐讓外資和其他種族的人民得以擴大參與﹔效果如何還不得知﹐卻已經觸動了馬哈迪的眉頭。

眾所週知﹐馬哈迪在位23年﹐在他之前的三任首相對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都乏善可陳﹔權力落入馬哈迪的手裡時﹐卻是國力一日千里之際。馬哈迪的政績讓一些書寫國家歷史的人﹐迫不及待為他冠上‘發展之父’ 的榮耀。但按照‘新經濟政策’ 的要求以提昇土著在經濟的參與權這一塊﹐馬哈迪又是否達標了呢﹖

23年裡﹐我們都知道出現了許許多多高調的土著商人﹐涉足的領域從種植到銀行業、從石油產品到產業發展﹐土著精英和翹楚都沒有缺席。可是﹐按照官方數據的顯示﹐土著始終沒有達到30%的經濟佔有率。

現在﹐納吉說要開放引進競爭﹐來營造更好更開放的經商環境﹐馬上招來馬哈迪的冷嘲熱諷。最離譜的是﹐把矛頭指向‘擁有4000年文化的族群’ 。

這仿彿是說﹐所有的錯﹐都不在手握權力的高位者﹐而是努力營生以賺取好生活的平民百姓。

也許﹐因著很多人還在懷念馬哈迪在位時的那種日子﹐造成馬哈迪到了今時今日泅泳于歷史長河裡﹐仍然認為自己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而忽略了時代不停前進﹐他老人家的那一套種族性思考已然過時。

還有另一點是﹐雖說勝者寫歷史﹐但放在網絡的時代﹐勝或不勝﹐都已無力撰寫歷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