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3, 2011

临走,回头再望一眼!

很奇特的经历,连续几次偶然的碰面闲聊,谈到的都是同一话题。

遇见几位父执辈的叔伯,坐下来聊没几句,在场长辈开始交换讯息。

不外乎‘现在怎样?’、‘身体可好?’,然后开始转入正题:你孩子在那里?

一个答:在美国;另一答:在法国;最后一个:在台湾。言谈间不难察觉出眼角间不经意流露的得意神色。

赫然间,我发现只有我父亲的儿子最不正常,居然留在原生地无处可去。

不久后又遇见自己的表兄弟,这位表兄弟走遍千山万水,及至沉淀后决定回国发展,近数年来生意也做得有声有色。但是,一坐下来话没两句即大吐苦水,结论是,如果下一代有机会,到外国去就别回来。

依表兄弟的说法,30、40年代的那一辈,他们孩子成长之后如果决定到外国定居,肯定是不会回来的了;50、60年代,可能还有些踌躇,孩子该不该回来是个非常困扰的问题;现在摆在眼下的,是70年代的,又会如何教育再下一代?

咳咳,不巧我正是70年代的产品。

大约十几年前吧,我有个同窗好友,自美国毕业回来,我陪着他南下北上找工作,不管待遇多少,只求能学以致用。这位好友学工程,是属于比较尖端的建桥工艺;最终的找工结果,还是悻悻然回到授业的国土,晃眼十数年。另一个比较凄惨的例子,是一位念核子系的高材生同学,到了生命的尽头,终于化为一坛塵灰,落叶归根回葬故土。

这都是些较鲜明的例子,为了省时省段落的缘故,就不谈还散布在世界各地努力营生的许许多多例子。

我的好一批同年的友侪们,漂泊,仿佛是一场一生都在挣扎的宿命。

一个大马大量流失人才,本已非一个什么秘密。根据统计,自独立后就已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才外流,单只308政治海啸后,至今也不少于30万人次。

当然,官方可以内部作业设立标准,规划关于‘人才’的统计模式,敢走出去的,未必是人才,但是铁定‘不爱国’。

世银所作的报告书公告一个大马,人才流失的情况有多严重,主要因素不就是千篇一律:就业困难、前途不明朗、对社会不公感到厌倦…哎呀呀,这么多大道理,还不是一浪又一浪的外劳,千方百计都想涌到一个大马来成为公民?

还是我那表兄弟有见地,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劝服60、70世代的后代,怎么留下来建设国家?

这是一个至少比建50亿摩天楼或240亿金融特区更有建设性的课题,可是,谁理?看看每年公共服务局大学奖学金分配屡见不鲜的不公状况,就知道‘离国奔向未来’是一支唱不完的悲歌。

总有人会走,也会有人留下。

《三山九九》活动邀请本地著名文史工作者赖碧清女士创作一首歌词,这首题为《三宝山》的歌里最后一句:

‘脚下土地

是我们先祖种下的一片生命之林

我们不要再漂流异乡

不要,不要再寻找下一个三宝山’

但愿想走的人,临踏步离去前,回头,再看看一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