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5, 2008

唱好還是唱衰﹖

1998年寫畢業論文﹐題目為﹕預測匯率。用7個國家各10年的兌美元匯率﹐應用各種不同的已有模式﹐想找出最能夠準確預測匯率波動的模式。結果是﹐只有一個比較少出錯的模式。這個公式﹐就是在預測明天的匯率的時候﹐用今天的閉市價﹐加上一個未知﹐竟成了最佳的預測。

我得出了一個相當白痴的結論﹐就是任何的預測模式如果越複雜、越是形同一個黑箱﹔越簡單﹐相反可能越準確。

當時論文寫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前﹐交上論文後不久﹐亞洲多個國家的股市、匯市和產業等市場相繼受到襲擊而崩盤。

那一次風暴﹐讓國人都上了寶貴一課。同時﹐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另一個白痴的一點﹐經濟數據這些玩意兒﹐可以是科學﹐也可以是藝術。科學強調數字的演算﹐當然可能會有人為的誤差在內﹔而藝術嘛﹐喜歡抽象畫還是水墨畫﹐則純粹個人喜好和觀點﹐來如何去詮釋。

不明白﹖

打個比方﹐天氣預測說從檳城,到怡保、吉隆坡、芙蓉和新山一路南下都會下雨﹐獨漏了馬六甲。那馬六甲會不會下雨﹖

一是﹐根據邏輯推理﹐如果西岸從北到南都下雨﹐機率是馬六甲也很可能下雨﹐對不﹖二是﹐如果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我們需要知道一年的平均降雨量﹐季候風的吹向季節﹐又或吉隆坡和馬六甲同時下雨的發生或然率﹐然後才做出一點比較可能的預測。

如果你相信的是第一種﹐就是藝術式經濟的起源﹐靠觀察和邏輯。若是相信第二種﹐則就是科學經濟。那科學式經濟依賴數字﹐加上個人的數據詮釋能力﹐可不可能造假﹖(想想近10年的通膨數字﹐會不會又再加強你的體會了﹖)

所以﹐如果又問那一種比較可靠﹐這﹐就難說。這麼說好了﹐邏輯必然是所有科學研究裡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數據能加強觀察的確定性﹐把兩者間勾聯在一起的是不偏不倚的態度。

把數據和觀察合併使用﹐融會貫通﹐我們就能減少讓官方數字或權威性專家耍來耍去的的機會。

擺在眼前的是﹐7月份通膨指數上揚至8.5%﹐石油價格則順應國際石油價格滑落的大勢﹐無預警地在補選前先下調15仙馬幣。這個星期五﹐新一度財政預算案﹐會帶來糖果、繃帶還是其他止血療傷的處方聖藥﹖猜猜看﹐輕鬆一下、苦中做樂嘛﹗

該唱好還是唱衰﹖

很多人都說﹐該寫些比較積極﹐正面點的。無言矣﹔不如﹐你告訴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