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2, 2011

追捕岁月神偷

我是移民第三代,祖父南来,父亲在地出世,然后有了我们几兄弟姐妹。

父亲成年后决定留在市区发展,不随祖父留守新村从事耕植业,是一种时代的变迁。1970年,父亲选择以三宝井区作为事业的开创地,从此和这方块之地结下不解之缘。我们几个姐弟妹,除了长兄以外,全在三宝井出生。

我的童年,虽然在保姆家处留有一定的印象,但是,三宝井却是童年里一段留藏着深刻感情的生活之地,处处印记。

小学在培三,每天放学后常经宝山亭入内兜一圈,也不为了什么,就是非得进去打个逛,喝杯井水,才愿回家。

人家说,喝过三宝井的井水,不管走了多远,都会回来!

小时候听说过这种类似传说,不觉得是吓唬人的流传,更不曾放在心上;喝了井水就永远离不开三宝井,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后来终于成年了,离开了家乡出外升学,毕业后回来闯荡;最终,还是回到家乡寻找落脚。

踏遍海外好山好水,尝透外间人情冷暖,父母不曾要求一定留在身边或克紹箕裘,莫名其妙地兜兜转转十年后,也许是井水产生了咒语般的奇能,终于回到了家乡。

原来,离了多远,过得多好,都不是回乡的羁绊。更重要的是家乡里的人和物,还有一分厚重的情感。

这些年来,就在事业和家庭间奔波,岁月指缝间悄悄流逝。对于成长的社区环境的点点滴滴,渐渐在生活中消磨淡化。

在一次机缘下,《三山九九》活动请来了一位对社区复建和建筑学有深厚认识的张集强,带来一场极具启发的小型讲座会。会上张集强讲述有关社区的许多案例,提到一个首都市内一个社区艺术计划—半山芭社区艺术计划(Pudu Community Art Project),为莅场的听众带来极新鲜的社区概念。

经张集强在讲座会中的说明,原来,半山芭社区艺术计划由杨两兴担任总策划。

再不久的后来,昭智兄的沂水阁把杨两兴和另一位艺术计划的参与者张吉安也邀来古城,作了另一场讲座,由昭智兄牵线下让华堂青同仁认识了杨氏本人。

经过了一段不长不短时间的来回商量,最终敲定把文化性质的华堂青品牌《三山九九》结合艺术性质的《三宝井社区艺术计划》(Bukit Cina Community Art Project),尝试把一山一井一社区联系在一起呈现。趁还来得及的时候,把一个老旧社区的原貌记载下来!

一座宝山、数口宝井和一个老旧但还不是世遗所选中的核心区的老街区—三宝井社区,就是古城最新的尝试,一个社区艺术计划的诞生地。

社区计划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在地的原生居民是计划要采集的资料来源,不管是民间的口述历史或所提供的各种资料,将会完整记录、呈现并最后保留下来。

一个年华逐渐老去的社区,如果缺乏居民间的互动和联系,加上原生新一代迁出的更迭,无可避免走向没落。复建一个老化的社区,不啻是一件重大的工程,但也不意味着加入商业味并强灌文化之名,就能让老社区起死回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唤起记忆,注入关怀的能量,让老社区重燃昔日光辉,哪怕只是一点微弱的火光。

三宝井社区充满了各种故事,比如,到底有多少口井是数百年前留下来的老井?三宝井社区还是三保井社区?三宝井由何年开始建立?还有,遗失了的十字路口;曾住着一位‘民间神医’的东南亚最大锡克教庙宇;一个不曾失去魅力的旧式永盛巴虱;两家提供了半个马六甲城的制面厂…这一切(当然也不限于这一切),都写下了三宝井社区的传奇。

8月27日,《三宝井民间历史茶室》开始推介,免费开放给所有民众一起来看、来说、来参与社区计划,一起来忆索一个追捕中的岁月神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