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5, 2009

打開金融業的天空

上個世紀末的金融風暴把亞洲各國都打得七零八落﹐我國祭出封關自療的金融政策﹐不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的拯救﹐後來證明是明智之舉。

在收拾爛攤子的時候﹐政府認為我國的金融機構太多了﹐能力和實力不足以抵擋外來危機的侵蝕﹔於是﹐一令下來﹐全部銀行和金融機構都必須整合。

用了幾年的時間﹐終於把主要的商業銀行在政府的主導意識下縮減至10家﹐另加數間小型的特別功能小銀行。後來又鼓勵外資參與以壯大銀行資本和引進外來專業﹐因此多家本地商銀實際上已有外資的加入。

其他的金融機構如股票行﹐則以收購另外一家至三家同行的經營執照﹐轉化為被稱做’全方位投資機構‘的投資銀行。除了在業務上不能外收取存款和放貸﹐和資本額的大小﹐基本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功能相等。

最滑稽的是﹐當我國終於完成投資銀行的成功轉型﹐外面的世界已經因為次貸風暴於2007年自美國吹襲全球﹐連帶也把大型的投資銀行都變成歷史名詞。

現在﹐政府又進一步宣佈開放金融業﹐向外資發放9張新的金融和保險執照﹐以及放寬外資股權上限、增設分行的數目等等措施﹐向外資示好、也宣佈有意逐步解除保護主義。

9張金融和保險執照﹐分別為2張回教銀行、2張回教保險業加上5張商業銀行的執照。5張商銀中2張于今年發出﹐另3張最遲于2011年發出。外資股權上限由30%提高到70%。外資商銀今年內能加開10間分行。

新人上場新作風﹐先不要質疑政府邁向全球化、開放企業空間和引進外來資金人材創新產品的誠意﹔政府的開放努力﹐需要時間來證明成效。

可是﹐疑問是﹕

第一﹐金融業準備好迎接挑戰了嗎﹖

第二﹐外圍銀行業的偏低價格和我們現今的國情﹐能吸引外資的垂青﹐在短期內到來我國投資佈局嗎﹖

銀行業除了排前面的幾位有較低的‘不履行貸款率’(NON PERFORMING LOANS) ﹐其餘的商銀還在面對不同程度的高率﹐銀行的賺益還是疑慮重重。再者﹐有數家大商銀一直布署到外國投資﹐在目前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刻﹐何時開始賺錢也成了大疑問。投資銀行則受制于土著和非土著員工和執照的區別﹐這一些﹐又會不會隨著大開放也進一步解除﹖

外面的銀行現在都很便宜﹐不管是本益比(P/E RATIO)還是價格對賬面價值(P/B RATIO) ﹐外面的銀行都屬於廉宜的叫價﹔這時候﹐會不會有投資者或其他銀行﹐願意帶資金來到一個只有2千7百萬人口的國家﹖

有分析批評說這項開放扼殺了之前業界大整合的努力﹐但往積極的方面想﹐至少﹐這會是一個更大尺度開放競爭的開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