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9, 2009

你‘明訊’了嗎﹖

首先﹐我必須事先聲明﹐這不是一篇廣告。

‘割咗未’ 廣告的餘響未了﹐另一強大對手馬上推出‘割了還是一樣’ 的廣告還擊。先出手的是天才﹐後還擊的跟著對手的策略走﹐反倒顯得有點愚蠢。

就在這‘割’ 與‘不割’ 之間﹐倡議大家一起‘割了’ 的公司﹐也許只花了區區數百萬之千萬的廣告費﹐實質的用戶增長或營收是否生效都還是未知數﹐但股價已經從0.80元馬幣左右﹐翻滾一倍餘直沖上1.70元馬幣左右﹔很多幕後的人士﹐都已經捧著大把大把的鈔票、開懷大笑著走入銀行。

股市就是一個如此吊詭的地方﹐特別是這一個大馬。

說到現象﹐不得不提到明訊的重新上市。

明訊重新掛牌上市﹐造成了一些差不多是整十年都未見的盛況。許多從未或多年未涉足股市的投資者﹐開始去開設投資戶頭以申請新股。新戶頭和申請之多﹐造成一些銀行的銀行本票不足應付﹐一些股票未能應付新開戶口的後部工作﹐干脆勸請新戶申請到別家去。

在評論這個現象前﹐讓我們來重溫點歷史事故。

明訊于2007中旬﹐以本地股市集資發展有限﹐決定全面性除牌﹐到外國的大資金市場尋求上市的機會。

決定一下﹐由停止交易以做出宣佈前的13元馬幣﹐以溢價兩成 -- 15.60元馬幣的價格全面回購。
按15.60元馬幣的價格計算﹐是2007年度預測淨利的約15.6倍本益比(PE RATIO) 。意即﹐大股東認為﹐電訊業合理回本年份大約需時16年。

全購、下市、除牌﹐並沒有轉到國外再上市﹐而是以16.20元馬幣的價格引入中東投資者﹐轉手賣了30%股權﹐左手買入右手賣出每股賺了0.60元馬幣。

兩年餘過去了﹐全球市場經歷美國捲起的次貸風暴後開始好轉﹐明訊決定再度尋求上市﹐定價5.20元至5.50元馬幣﹐是預測每股賺益的18倍本益比。(中國移動﹐亞洲最大市場的電訊業上市公司﹐也不過以12倍的價格交易。摩根亞太指數的電訊類股則以平均13倍本益比持股)

明訊只預備把本國的業績納入此次上市的股本中﹐分拆國際業務﹔但宥于國內電訊市場的有限﹐也限制了賺益的成長上限。以每股約0.32元預測賺益 (EPS) 計算﹐分發80%賺益的股息大約0.26元馬幣﹐等於5%的息率 (DIVIDEND YIELD) 。但明訊在資本投入和折舊方面可能會相對減低﹐從而增加現金流(FREE CASH FLOWS)的機會存在﹐不排除能派發比賺益更高的股息。

有各大投資機構撐場﹐市面上的流通率(FREE FLOATS)大約3%﹐短期內股價下跌的機率﹐在正常的情況下是微乎其微的。

明訊作為國內的十大品牌之一﹐再次上市造成轟動印證了它的品牌效應﹐引來小投資者競相申請﹐大家都想有機會成為小股東。這個上市計劃﹐短期內從市場吸走至少112億馬幣﹐超額認購
的情況則短期凍結了大約250億以上的資金。

這不禁令我想起另一品牌 --一個馬來西亞﹐在這個廣告詞的運作下﹐我們的政府不也推出了‘一個馬來西亞’ 基金讓大家一起來投資嗎﹖

結果呢﹖

在政府背書﹐承諾每年有如政府債券回酬的‘一個馬來西亞’ 基金﹐在推出半年後也只賣了總數的三成﹐約三十億元馬幣左右。

這些投資者跑到哪兒呢﹖

看來得向‘割咗未’ 的廣告人取經﹐又或明訊的品牌建立等奠基人好好學習﹗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