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9, 2009

創意這碼子事

感激邱家金教授﹐如果沒有他這一位歷史系老教授的提點﹐大家還不會留意起創意到底有多麼刺痛人們的心﹖

當然﹐像邱教授這般直言不諱﹐還真犯了華人傳統的大忌 -- 不懂迂迴修繕﹐口不擇言。

因此﹐各類撻伐之聲遍起﹐有人叫他做‘幼稚’ ﹐有人說他‘無知’ ﹐更有管他叫‘知識廢人’ 和‘數典忘祖’ 的種種﹐數之不盡。

放心﹐邱教授﹐我個人絕對誓死擁護你的發言權﹔但同時﹐也讚同各方的批評權。(從這些各種罵聲中還真的發現是沒有甚麼創意﹐更顯現了邱教授‘沒創意、文抄貓’ 的論斷。)

對一位已經差不多‘聞到棺材香’的老學者而言﹐一個主觀的論點(還稱不上是研究所得)﹐居然能引起華裔社會激烈的反應﹐進而可能達到某些目的和個人的好處﹐那一點罵過即忘的聲名狼籍﹐到底還是值得的。

華文教育和華校到底培育得出創意人材與否﹐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華裔自詡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背景﹐在文化的內涵與底蘊方面那自是不容置疑的了。中國文化裡的科舉制度﹐從數千年前就要求學子們熟讀經書﹐需要倒背如流、引經據典並對答如流﹐那一項不需要長時間背誦﹖即使詩仙詩聖這些把詩寫得出神入化的大人物﹐又有哪個沒有歷經私塾讀經默典的成長年代﹖

所以﹐背誦能力必須強早已經是普遍都能認同的事﹐當老教授說‘能力足以背誦整部牛津字典’ 這類話﹐實在不是酸腐語氣、更不是恭維﹐只是事實而已。

背誦能力蘊育根基﹐要如何與創造能力和創意連接起來﹐那就需要多點思考﹐再加點天份和靈氣。

有些人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學習能力有異於長人﹐也許數學類科目會非常出色﹐但也不一定成為發明家。

有些人智商平平﹐但對色彩和線條極有天份﹐沒有成為科學家﹐也許卻能在繪畫方面創出一番成就。

想說的是﹐中小學教育只是通才教育﹐孩子長大後各自頭頂一片天﹐各人成就靠各人造化。至關重要的是營造有利于培養棟樑的環境﹐把人材留下來。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個理想且公平的環境﹐再多有創意的人材﹐也不過落入其他國家所用。

邱教授作為一位歷史學家﹐我不想去思考他到底有沒有唸過中國悠長的歷史﹐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教授沒有看到國內客觀的教育環境。

我的孩子們都在華小上學﹐當每個早上孩子先起身吵醒她母親﹐吵著要早點上學值日並準備早課讀經﹐那一點學校讓他們自幼培養的責任感和勤學的態度﹐讓我大感老懷告慰。

孩子有創意與否﹐已經不那麼重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