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5, 2008

今天沒魚吃﹗

多州漁民大串連﹐展開罷捕行動。

事件牽動多達七州的漁民﹐涉及兩萬名漁民﹐或五千艘漁船﹐影響所及﹐全國50%的魚獲供應出了問題。

問題的癥結﹐在於漁船出海的燃油﹐據漁民的要求﹐政府必須重新補貼燃油價格﹐讓漁民們能以低至每公升一元馬幣的價格﹐才能解決漁民日益高漲的出海成本。

這個事件演變下去﹐只可能出現兩個可能的結局﹕一是政府怕了漁民們﹐他們不出海﹐國內海產業癱瘓﹔二則在廢日持久的僵局中﹐漁民自己投降﹐重新出海。

可是﹐政府舉白旗的話﹐表示就會由全民買單﹔反過來﹐漁民重新出海﹐成本也不會照單全收﹐依然會把魚價提高﹐轉嫁消費者。

所以﹐消費者在這一場對峙中﹐已經隱隱然成了最終受害者。

再進一步來探討。

如果政府願意讓步﹐讓全國人民一起負擔燃油的價格﹐那消費人可不可能買到較便宜的魚獲﹖我們都知道國內的消費市場有所謂的頂價機制﹐受監管的物品都不能售賣超過政府預設的頂價。但有常逛菜市場的人都知道﹐海鮮類並不受制於頂價機制﹐特別是佳節來臨前的一段時間﹐價格的飛漲可能是平時的兩倍。

但魚獲一旦大量減少﹐肯定會在短期內刺激價格上漲。這時候﹐消費者可能又要改變消費的形態﹐改為轉向其他的來源又或品種。

開放冷藏海鮮大量進口可行嗎﹖就好像養豬業之前面對的困境一樣﹐最後養豬業者大量轉業﹐國內的消費量以進口冷藏肉類補足。

漁民控訴的其中一點是近海魚獲大量減低﹐必須出到深海才能有機會捕獲魚群。但一出深海﹐耗油量就增加﹐而且還不一定可以次次都有大收穫。

真的是值得同情的困境。

但除了同情之餘﹐可不可以尋思較為可行的長期辦法﹖

如﹐我國不也有些州屬的淺海養魚業發展得還相當成功﹐能大量出口到港中臺等地。還有﹐之前也有政策要鼓勵集合大資金﹐進軍深海漁業﹐不是又只聞樓梯響吧﹖

要漁民們突然轉業或失業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如果一個產業的結構性問題﹐最後需要動用到所有納稅人的錢才能解除短期的困局﹐這個政府﹐肯定得付上最大責任﹗

No comments: